山房忆旧图 (纸本水墨) 轴纵122.3厘米 横53.8厘米 文徵明 1542年作
文徵明(1470一1559)明代书画家。初名璧,字徵明,后以字行,更字徵仲,号衡山居士,长洲(今江苏吴县)人。五十四岁时任翰林院待诏。草书遒逸婉秀,得智永笔意,楷书仿黄庭坚,略见奇崛,尤精小楷。擅画山水,远师郭熙、李唐,近学赵孟颊、吴镇等人。早年画风细谨,中年始粗放,晚年则趋于醇正。其作既温厚淳朴、苍润温雅,又细腻工整、精妍灵妙。亦写花卉、兰竹、人物,笔墨韵致蔼然,观览其意,师心自诣。与沈周、唐寅、仇英合称为“明四家”。
题诗:相逢相别动经年,往事追思共惘然。中外交亲三世后,岁寒风雨一灯前。喜君不断诗书泽,老我难忘笔砚缘。记取山堂来去迹,疏林斜日澹苍烟。
款署:嘉靖壬寅,余有亡妻之戚。十月既望,陆甥、象孙携其子旅槜,自太仓远遇山房慰唁累日,因为写此并记数语。徵明
款下钤:徵明(白文长方印)停云(白文长方印) 右下角钤:文徵明印(白文方印)悟言室印(白文方印) 左下角钤:砚涛审定(朱文方印)
《山房忆旧图》文徵明在“明四家”中,素以谨严缜密著称,其小楷也以其清新的风格成为后来学书者楷范,书见其人,画也见其人。
这幅画非常集中地体现了文徵明的为人及艺术追求。他是一位典型的儒者,虽然有“澹然独居山水间”的道学思想,却对儒家“仁者爱人”的理念恒志不移。如《吕氏春秋·爱类》所论:“仁于他物,不仁于人,不得为仁。不仁于他物,独仁于人,犹若为仁。仁也者,仁乎其类者也。”此图用笔细密,不失高树绝壑、崇岭郁秀的山水画特色。在山间水畔画有小舟、渔者,小桥上有琴童、雅士,丛林台阁里有促膝交谈的友人。虽然这些在许多山水画中皆为常见,但在这幅画上则体现得更为贴切,与其“往事追思共惘然”之立意尤为契合。结合其题画诗后所跋“嘉靖壬寅,余有亡妻之戚。十月既望,陆甥、象孙携其子旅槜,自太仓远遇山房慰唁累日,因为写此并记数语”,忆人度己,是暮年老人怀旧伤感心境的真实写照。(赵步唐)